1月9日,广州多云,大批人从外地聚集到保利世贸博览馆。他们为一年的一度微信公开课Pro而来,可能更重要的,是为“微信之父”张小龙而来。

不过这一次,他们要失望了。相比去年公开课上惊喜亮相,激情演讲四小时,这一次,张小龙仅以VCR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发言的时间,也不过寥寥十二分钟。

没有了文艺的开场音乐,也没有“一亿人教我做产品”的“金句”,这一届公开课相比上次有些冷清。

不过,微信仍然交出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无论如何,月活账户达到11.51亿的超级平台,没理由被忽视。它的一举一动,不仅藏有创业者的机遇,也蕴含着改变普通人日常生活习惯的可能。

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负担。微信并不克制,但不得不谨慎。

张小龙抛出问题

通过微信,张小龙封神。普通用户并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但对互联网的产品和技术人员来说,这三个字自有其分量。

参加微信公开课,有时被当做一种“朝圣”。这一次,“产品经理之神”隔着屏幕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其中还包括微信自身的两点失误。

微信到底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虽然外界一般将其视为通讯工具或社交软件,而它的Slogan则称自己是一个生活方式。可以明确的是,微信显然并不仅仅用于交友聊天。

究其本质,微信是“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张小龙深知微信的巨大的影响力,“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张小龙的分享主要也在信息互联方面。概括起来,他提出了七个思考点: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和搜索的困难。

需要留意,与这些思考点对应的,实际是一些问题。

比如,作为平台,微信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必须重视隐私问题。再者,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到什么信息,而这一进一步决定了用户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值得推荐,什么样的信息又不能推荐,也必须多加考虑。

微信原本的朋友数上限是5000人,张小龙透露,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拥有接近5000好友,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微信下决定要扩大好友数目。那么,扩大5000的朋友数上限,影响会怎样,张小龙对此“诚惶诚恐”。

微信成就了一大批内容创作者,衍生巨大的内容产业,可是,头部大号分走了最多的流量,微信忽略了长尾小号的生存,也会影响到其自身生态的壮大。

在小程序方面,微信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而小程序要怎样才能进一步繁荣,同样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张小龙坦言微信有两个失误:其一,微信公众平台很长时间只有PC WEB版,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其二,“一不小心把它(公众平台)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微信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缺失。

长期以来,微信被视为非常成功的一款产品,然而它并不完美。张小龙提到的“短内容”,成为此次公开课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短内容为必争之地

尽管用户已经习惯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长篇文章和新闻资讯,不过张小龙再次表示,公众号本不是为媒体准备。此时提及微信在短内容上的缺失,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短视频在近些年强势崛起,成为新的时间杀手,微信等其他类别应用的用户时长均受此影响。如果能够避开此前失误,或许微信就不必烦恼于来自短视频平台的压力。

有意思的是,在微信公开课同一天晚上,有消息传出,字节跳动2019年全年营收超过1400亿元,较上年增长近280%。虽然字节跳动方面表示消息不实,不过早先传出其2019年业绩目标为1200亿元时,外界并不觉得荒诞。这与抖音的表现不可分割。截至2020年1月,抖音日活用户达已达到4亿。

毫无疑问,腾讯希望在短视频领域立足。从重启微视开始,到接连推出十余款短视频应用,再到高层表态,都可以看到它的决心。对微信来说,当然也会注意到短视频的重要性。

在去年的公开课开幕前,微信推出了7.0版本的大版本更新,其中加入“视频动态”功能,被认为是向短视频方面发力。不过据张小龙当时解释,做视频动态主要是提供一个让用户能够轻松表达自我、轻松参与社交的工具。但现在,张小龙明确微信要在短内容方面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张小龙并没直接用“短视频”的说法。这意味着,接下来微信生态要补充的不只是视频,图片、短文,都会得到引导或扶持。在短视频方面,微视做不到的,微信未必做不到。在短视频之外,微信谋求更丰富的内容生态。

快手小程序截图

自媒体“格十三”擅长用诙谐的语言制造爆款文章,基本每一篇都是10万+。在其创办者张蓓看来,长文写作方面竞争日趋激烈,短内容恰可以提供新的机遇。

张蓓向新浪科技表示,最初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写同样题材的人不多,写得稍微好一些就可能爆,但现在全网同处一个生态,用差不用的系统,做差不多的选题,想要突破就难得多。对张小龙提到的短内容,张蓓认为,自己很多内容可以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来表现,而这或许对传播更有利。虽然不知道张小龙口中的“短内容”具体指什么,她心中依然有期待。

实际上,微信已经悄然孕育出一片新的内容天地。

2019年3月,微信上线“好物圈”,被认为要打造一个购物版的朋友圈,用户可以在其中浏览朋友推荐的物品,进行互动,交流心得。而此后,好物圈演化成“微信圈子”,成为一个融合图片和短视频的内容平台。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微信圈子的数量超过14000个,类别亦十分广泛。

微信圈子截图

张小龙透露,顺利的话,短内容可能近期会和大家见面。它到底会是怎样的产品形态,答案或许就要揭晓。

微信以“小”谋大

小程序和小游戏是此次公开课最受关注的另一部分内容。张小龙提到,小程序仍然是微信一直要改进的领域。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此后引领了一个群雄竞逐的风口。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微信小程序生态已拥有超过3亿日活跃用户。在2019年,活跃小程序的平均留存较2018年提升14%,小程序人均访问次数提升45%,人均使用小程序个数提升98%。

与之相伴,小程序商业化开启了高速增长。

相关负责人在公开课透露,2019年小程序全年创造了超过8000亿元交易额,相比2018年增长160%。其中,小程序在电商、零售行业同比去年有爆发式的增长,并且此部分收入中,大部分并非由微信钱包入口内的头部小程序业务贡献。也就是说,更多非互联网玩家、中长尾小程序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回顾2019年,微信小程序向商家提供了物流助手、一物一码等运营工具,近期,微信新增了扫一扫识物能力,打通线下与线上的边界。而在2020年,小程序方面将重点通过打造品牌认证、优化物流工具、建立交易保障体系等加码商业交易场景建设。同时,微信即将上线官方直播组件,以帮助小程序电商开发者解决流量贵、开发量大等问题,打造直播交易闭环。

可以预见,小程序将触达更多行业和企业,成为其发展可以依赖的工具。有小程序开发者向新浪科技表示,微信在小程序上进入了成熟期,更多的是在更细致场景上拓展。这些场景在纯互联网企业方面感知不多,不过实业企业会有明显感受。

小程序极大拓展了微信的想象边界,而微信对小程序的支持也在进化。

2019年年中,微信更新浮窗功能,包括小程序、公众号文章、收藏笔记等在内的页面都可以设成浮窗,让用户可以同时体验微信多种服务。长期留意微信变化的产品经理健辰向新浪科技表示,浮窗的变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功能更丰富,场景更多了。我每天看文章时必用。”

现在可用电脑打开小程序

再往后,微信还支持了小程序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对用户生活的渗透更进一步。而不久的将来,小游戏也将得到类似支持。

此次公开课上,微信小游戏产品经理李卿介绍, 2019年12月28日,小游戏正式对外发布两周年,小游戏平台累计注册量超过10亿,其中,益智游戏品类的小游戏用户规模超过了App游戏的用户规模。2020年,微信将推出PC支持小游戏,以及多人对战、场景长期订阅、云测试等能力。

当获得PC的支持后,小游戏的可玩性也必将大为拓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游戏的商业价值在2019年开始释放,小游戏平台商业规模的总量相较于2018年有了35%的增长,且预计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小游戏商业化增长速度依然会以超过38%的速度增长。

总的来看,小程序偏向服务,小游戏偏向娱乐,两者的发展承载了微信的未来。

未完成 Always Beta

上述内容之外,微信公开课还公布了支付分、企业微信、微信AI等方面的进展。

微信支付分正式上线1年,用户数突破1亿,覆盖30多个行业,80%的押金用户已开始凭借支付分体验免押金服务,每个支付分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支付分服务3.8次。

企业微信近期推出3.0版本更新,目前已经有21000家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入企业微信生态,超过470万个系统被接入企业微信。

人工智能方面,微信AI团队推出以硬件合作为核心的腾讯小微硬件开放平台、以对话开放能力为核心的微信对话开放平台、以及以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为核心的NLP(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技术平台。

由这些表现可以看到,诞生九年之后,微信仍然充满活力。不过,作为用户规模最庞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外界对微信的期待也更高。如本届公开课主题“未完成 Always Beta“所显示,对微信来说,以后的考验还很多。

张小龙在VCR中讲道: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

他用了一个词——应该。依托微信生态,能做的事情太多,而张小龙要做出取舍。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当公开课开幕时,未到场的他,或许隔着屏幕正思考着。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