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出差从上海返京之后,北京健康宝失效了,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我及时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惊奇的发现我的社区登记信息仍然停留在去年。而且自己在健康宝提交之后长时间无法得到反馈。无奈只能拨打人工客服,由于我到过上海浦东新区(已经出现病例),在提交过一系列行程数据、签署承诺书、做完核酸检测之后,我的北京健康宝才重新可以使用。期间网上还曝出大数据行程卡宕机问题。为此,我也开始反思大数据应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大数据行程卡宕机并不是偶然事件,无法处理高并发量是国民级应用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短信这种古早的查询方式又有机会发挥短期作用。经常被神化的大数据,其实面临着诸多问题,本地化管理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大数据应用发展最大的阻碍。
理想态的大数据应用还难以实现
以疫情防控中大大数据行程卡为例,我们可以查询最近14天的行程轨迹,但是这种粗略的结果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除去宕机问题之外,大数据应用目前只是停留在文字描述状态。
其实,国内的大部分互联网应用早就开始记录和分析用户的行动轨迹。民众在外出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使用地图导航、网约车、大众点评、外卖、微信支付宝到店支付等获取位置的互联网服务。从技术层面来讲,获取单个用户的行动轨迹并不难,用什么形式获取权限,并且实时表现出来才是技术关键。不然,大数据只是封锁在单一企业或机构的小范围数据,无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实际有效的作用。
本地化管理割裂大数据
最近的一次出差赶上了疫情反扑,对于外出人员来说最担心的是滞留,而造成滞留的主要是不同地方对疫情防控的规则不同。大数据行程码已经可以实现实时标注到达地区,但是仍然不会出现可视化的行动轨迹。因此,地方仍然以查询当地健康码为主,大数据行程码已经成为一个辅助工具,甚至在检测时变得可有可无。
以上海为例,强调本地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当地健康码检测成为常态。大数据行程只是在个别人员集中的地区进行检测,有用户需求才会促使技术革新,这是互联网运营的本质,大数据应用也不例外。本地化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显然也弱化了大数据监管的存在。
理想态的大数据监管
疫情爆发期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以我来看,是病例的行动轨迹是否和你有交集,当然,实现这一结果目前主要依靠用户的自主判断,人的判断往往是最主管的,客观存在的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结果。因此,在固定时间获取用户数据将是关键技术,大数据监管的理想态在于互联网应用向大数据监管平台及时有效的反馈数据。当然,用户的隐私安全问题可能是最大的阻碍,因此称之为“理想态”。毕竟,大数据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在需要时向监管短暂的开放数据获取行动轨迹也无不可,如果用户可以控制尺度,这种理想态也可以成为现实。
结束语:大数据监管是一种乌托邦状态,数据是敏感的,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我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绿码,希望疫情大数据监管应用能够更加完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