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库科技】8月26日消息,“知实效,促增长”为主题的第三届媒介力学线论坛今日正式举办。

开幕式上,秒针系统总裁赵洁表示:“三年前,我们发现,生产力、触达力、触动力是决定媒介场强弱的基础能力,提出‘媒介力学’这一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归纳和演绎媒介发展的运行规律,敏捷地对变化作出响应。这三年来,相信从业者也切实感受到媒介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这对身处营销行业的我们,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穿越周期,构筑数字化增长的三大核心能力

过去几年,秒针营销科学院进行了大量研究,基于这些研究,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强调:“中国的数字化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不再是跟随,而是引领。中国的品牌营销者们正在用饱满的创新精神,开创一个新的品牌增长道路。”他说,“作为营销研究者,非常期待和中国品牌们,总结营销经验,凝结营销理论,共同探索中国品牌新的增长道路。数字化增长的三大核心能力——更大声量、更多内容、更好体验将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增长、新锐增长、长效增长。” 

“为什么社媒营销是杠杆?社交媒体营销需要让KOL生产数量众多的内容,再通过KOL影响各个圈层的人群”,秒针系统产品规划负责人孙方超说:“企业提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及提升营销ROI,这需要企业掌握各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构建KOL及创意池,配合敏捷运营,用社媒营销杠杆撬动新锐增长。16年来,秒针坚守营销科学,数据和技术两手抓,打磨出一套符合企业营销数字化发展路径的产品线,并服务行业1000多家头部企业。”

秒针营销生态中心负责人张丽在《2022中国媒介环境洞察》中分享到,媒介营销的触媒行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变化沉淀为习惯,只有洞察实效,才能实现规模增长,秒针系统与生态各方共同见证了多种新价值媒介的成长,参与了数字营销变革中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并且创造性地研发媒介实效管理工具,助力营销实效增长。张丽表示:“广告声量驱动市场份额,媒介投资实现企业规模化增长。今年,我们将媒介力学这一理论框架投入到营销实践,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以营销目标为导向的媒介营销实效评估方法,帮助企业科学、全面地洞察媒介市场。同时,我们研发的媒介实效三张表,帮助企业管理和优化广告投资。方法论与工具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媒介投资实效。”

新体验战胜旧体验 是品牌长效增长的关键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与多位业内专家在直播现场探讨了品牌体验的最新研究与观点。他说,“今天的数字化环境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全能的消费者。他不仅仅会从各个屏幕上看到广告、看到各种社媒的内容,还会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到品牌相关的服务,包括品牌的官方账号,品牌的网站、品牌的小程序等。品牌和消费者需要时刻保持沟通,这些接触累加起来的整体感受,就是品牌的体验。体验的提升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长效的增长。秒针营销科学院与新锶体验共同发布了品牌体验管理的方法论和分行业品牌体验前十强榜单。

同时,秒针营销生态中心和秒针营销科学院在论坛上分享并解读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包含《元宇宙的流量新机会》《内容营销及消费者趋势月刊H1》《中国数字媒介生态地图2022版解读》及《智能大屏价值再发现与趋势展望》,为各方提供最新的媒介生态全貌及解读。

在《中国数字媒介生态地图2022版解读》中,秒针营销科学院分享到,在过去的20年,中国的营销人见证了大众传播向数字传播的进化,新的一个20年开启,与疫情共存成为新挑战,面对的也是更为复杂、更加不确定的媒介场。

对于营销从业者而言,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和技术生态,“纵观全局”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中国媒介生态以年为单位持续追踪分析,秒针营销科学院希望帮助广大营销人更好地理解变化中的媒介生态、流量形态的演变、头部流量主现状及不同行业的流量应用情况,预判数字媒介生态发展趋势,进而更有效地进行媒介规划。

无论是疫情之后“宅经济”的升温,还是5G、AI、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屏价值正在回归,丰富、多元化的内容和数据、技术赋能让大屏的营销实效价值同步提升。在《智能大屏价值再发现与趋势展望》中,秒针营销生态中心通过研究发现,帮助市场客观理解大屏营销价值,把握市场红利,为触达策略、市场渗透策略、品牌忠诚策略等品牌增长的核心策略提供决策基础,最终实现汇聚生态之力,共创品牌增长。

做好生态“引擎”,演绎媒介力学运行规律

  秒针系统总裁赵洁表示:“一直以来,作为营销实效管理专家,秒针以数据为基础,产品和方法论为核心,结合丰富的行业研究与经验,持续沉淀营销科学概念及方法论。未来,秒针将继续致力于集合行业各方经验,沉淀并输出营销科学知识,解决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助力生态繁荣健康发展。”

媒介力学论坛是媒介生态各方一年一度的聚会,知名大咖带来行业真知灼见,解构复杂的媒介流行表象,重构营销生态中的运行规律,帮助行业科学地理解营销及媒介本质,共同展望数据驱动营销实效增长的未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